专栏 | 泼水节与余震共舞,曼谷靠什么撑住?
- mseantow
- Apr 15
- 3 min read
朋友终究还是在曼谷考山路上打卡。水枪猛烈交火,DJ音乐震耳欲聋,街头尽是浑身湿透、纵情欢笑的身影。仿佛三周前的地震与塌楼灾难,只存在于另一个平行时空。
前往泰国旅游的脚步,丝毫未见迟疑。

据说泼水节期间,机场人潮汹涌,饭店一房难求。没有人谈论缅甸大地震后可能持续蔓延的地壳不安,仿佛灾情与风险,始终无法与这场年度盛会争夺目光。这种「危机之下的旅游热」看似矛盾,却反映出泰国旅游业惊人的韧性与社会心理的复杂结构。
这股吸引力,并非单靠阳光、物价或广告堆砌。
像是一场集体性的文化疗愈仪式——在烈日与水枪的洗礼下,冲刷过往一年的尘埃、晦气与焦虑,迎来寓言式的清净与祝福。朋友这么说,他需要这场释放,即使我再三提醒,余震仍可能发生,对他而言,这是久违的自由感,一种短暂却深刻的重生体验,像任性回到无忧童年。
我对曼谷并无情意结。多年前参与过一次泼水节,记忆中除了湿滑与人挤人,没留下太多好感。更别说近年来泰国地震频率与强度皆有上升趋势,而曼谷这座城市本就建在松软泥沼地层之上,长年被学者列为高风险区域。
吊诡的是,这些结构性风险,似乎从未真正撼动泰国在全球旅游版图上的核心地位。曼谷甚至屡屡蝉联「全球最多游客城市」榜首,超越伦敦、巴黎与迪拜。哪怕刚历经地震威胁、部分建筑仍未完全修复,游客仍义无反顾地涌入,背后的心理与结构因素,值得深思。
这并非偶然,而是天时、地利与人和交织的成果。
首先,泰国政府对灾后局势的迅速澄清与风险管理至关重要。地震发生后,当局立即指出受影响建筑极少,集中于北部清迈等接近震央地区;而曼谷、芭达雅等主要观光城市并未受实质波及。这种高效明确的危机沟通,成功压抑不安情绪。
更重要的是,泼水节这项结合宗教祈福与街头狂欢的传统仪式,早已深植人心,成为全球旅客「一生必体验」的文化庆典。对游客而言,短暂的建筑风险,远不及错过这场视觉与感官的飨宴来得可惜。
我也想起旅游心理学里的「风险折扣」理论。短期旅游者对低机率、高后果的事件往往采取「乐观偏误」(optimism bias)。尤其当目的地能提供强烈的情感补偿,如泰国「享乐与疗愈共构」的形象,风险便在心理机制中被自动淡化、合理化。
其他优势,不言而喻。
在曼谷,一餐街边小吃只需10令吉,一晚四星级饭店不到300令吉,服务却常超出预期。低门槛、高满足,是泰国旅游无法取代的关键词。
而曼谷的多重兼容性,更让人着迷。你可以在夜店彻夜狂欢,隔天醒来去做瑜伽、按摩,然后午后漫步古庙、逛设计市集,或乘船走入水上市场。这座城市如同一面巨大的万花筒,折射出世界各地旅人千变万化的欲望与身份需求,接纳所有愿望。
泰国深知如何在现代与传统、喧嚣与宁静之间,调配出一种疗愈配方。只要这种独特的「感官刺激 × 文化深度× 消费爽感」的黄金三角还在运作,它在全球旅游霸主的地位,短期内恐怕依然难以撼动。
也许,正是这种热闹与风险并存的张力,才构成曼谷如此真实而迷人的样貌。毕竟,在这个年代,谁不是在地壳晃动的人生里,奢望一场可以痛快湿身的大笑?
专栏作者:
文字:郭朝河
编辑:杜美贤
照片:zixww2020、viarami、Markus Winkler 、Dow 、Hugo Cornuel 、Lesh Ritson 、Norbert Braun